查看原文
其他

和润新语145 | 施建英:追寻我眼中的“生长德育”

2017-11-26 奉贤教育

从古至今,产生过许多的教育理论。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现代教育的发展。比如:“教育即生活”与“生活即教育”理论。前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,后者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。陶行知先生说:教育应该以生活为中心,生活教育是生活中本来就包括的、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教育。经历着什么样子的生活就会受到什么样子的教育。杜威则认为“教育就是不断生长,在他自身之外没有目的。”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,我尝试关注自身动态的生长的教育,努力追寻我眼中的“生长德育”。

一、“生长”的诠释

“生长”一词在《辞海》中被解释为: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;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的解释有六项:①出生成长;长大。②生活。③养育;生育。④滋长。⑤犹产生。⑥犹言有生以来。

不管是《辞海》还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的解释都源于词源、词义方面对“生长”的普遍性概括。

而杜威又诠释,生长是生活的特性,是“朝着后来的结果的行动的累积运动。”根据“后来结果”的相对性,生长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持续发展性。同时杜威又指出,“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加到活动的东西,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”。从这一点上说,生长还具有自主能动性的特点。虽然生长具有自主能动性与持续发展性,但生长也是有根据、有条件的。生长的条件是未成熟状态。而未成熟状态有两个特性:可塑性和依赖性。可塑性是儿童为生长而具有的特殊适应能力,它完全不同于因受外来压力就改变形式的一种能力。而依赖性则暗示着儿童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——社会交往能力。这两者都隐含着儿童生长的潜力与优势。所以杜威认为,“未成熟状态就是一种积极的势力或能力——向前生长的力量”。

二、“生长德育”的特性

教育的本质即在于激发学生自生长的冲动,并为之提供营养与动力。学生的“生长”包括身体素质的生长、智能的生长和精神品质的生长三个方面。只有三方面协调发展才是全面发展,才是可持续发展。“生长德育”就是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负责。所谓“生长德育”就是需要每一位教师改善已有的教育观念,把握“生长”的概念,把“生长”作为德育的平台,采用尊重儿童,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、需要的方法,让学生“遵循自然、充满活力、健康向上”地生长。

它包含三大特性:一是尊重天性。适应儿童的天性,体现孩子的主体性,以学生为中心,关注其现在,着眼其未来,根据生长的规律,不断激发学生内驱力。二是主体表现。是让每个个体张扬其自身的生命活力。让每一个学生绽放出生命的最美,展现出个人的璀璨、充满活力、具有旺盛生命力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、拥有美好的未来。三是浸润引导。“生长德育”的途径是浸润式的,需要来自学校、家庭、社会、自身各个方面,只有全方位浸润,才能使生长成为可能。

三、开展“生长德育”的缘由

有利于增强德育的有效性。“生长德育”理念要求德育要扎根生活,贴近学生生活实际,并能引领学生生活,向着最美好的那面生长。同时,还要教育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辨别、去理解德育的内容并内化为自己的言行。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来分阶段、分层次有序的系统化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。

有利于塑造青少年的健康人格。我们提出的“生长德育”主张在实际的、自然的环境中对青少年加强道德教育,将青少年置于现实的生长环境中,用实际的生长故事、生活实例阐述德育理论,用实际的道德案例激励学生,用实际活动的方式锻炼学生。于无形中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,健全的行为品格。

有利于公民素养的提升。“生长德育”坚持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、内隐的、动态变化的过程,将提升公民素养的过程解析为塑造个人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的过程,通过实际生活的教育作用和具体可行的措施,塑造出有思想、心胸宽阔、心态健康、自我管理能力良好及合作意识强的具有较高素养的公民。

四、开展“生长德育”的途径

空气养人。浑浊的空气让人窒息得病,新鲜的空气让人清新舒适。通过隐性、显性的环境布置来提高潜移默化的育人效能。如:学校中需要呵护关爱的绿植平台、小田园; 44 33400 44 14988 0 0 3601 0 0:00:09 0:00:04 0:00:05 3602人肃穆瞻仰的言子像、青铜书卷式的门头;令人振奋精神的竹韵苑、桃李苑;让人内心温暖的鞠躬礼、爱心伞、温度图、笑脸谱等等,每一处的装点像空气一样,润养着师生的身心。

水分和润。万物生长离不开水,有了水就有了活力,活力来自于活动。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,给每一个生命个体搭建张扬个性的平台,如十大文雅小言子比赛,集体卫艺科红读影视等为一体的儒香文化节系列活动等,让每一个学生绽放出生命的最美,展现出个人的璀璨、活力和旺盛生命力。

土壤厚积。土壤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生活中所需要的能量,即土壤肥力。肥沃的土壤能够使水、肥、气、热条件达到稳、均、足、适的程度,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,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。可以说,土壤是植物扎根往上生长的媒介。土壤对于学校来说,就如学校的课程。活动不能每日搞,课程需要天天上。因此学校开设了“小言子看社会”课程、小言子生涯启蒙课程、非遗课程、“栀子花”亲子课程等等,让生命扎在肥沃的土壤里,不断吸收各种营养,生根发芽,健康生长。

阳光普照。一株小树唯有扎根于肥沃的土壤,沐浴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生长。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,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。阳光给人温暖,给人健康,给人希望。在学校教育中,阳光就像教师的心态。学校25条《儒雅教师修炼手册》中明确要求教师做学生的三师:经师、雅师、人师,拥有花苞心态,给每一个孩子恒定的爱。

夸美纽斯曾说:“自然并不性急,它只慢慢前进。”生长德育是一种慢的教育,更是一种慢的艺术。让这种“慢”滋养每一个思言孩子的心田,润生出那份“美丽、醇厚、坚韧”的生命底色。

(施建英,教育硕士,中学德育高级教师,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,奉贤区思言小学德育主任,奉贤区名教师。入选上海市第三批德育实训基地学员、第三期“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”培养对象。曾获上海市园丁奖、上海市德育先进工作者、上海市家庭文明工作先进个人、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、奉贤区二等功等荣誉。入选“上海新名师”主题报道人物。曾出版专著《“生长德育”在思言》,研究的德育成果、论文、案例等在全国、市、区刊物上发表或刊出。)


链接

“和 润 新 语——引领奉贤教育创新发展的思想沙龙”征稿启事

宗旨:

      交流新思想,激发新活力,推动新实践,传播正能量,为建设“自然·活力·和润”的南上海品质教育区集聚智慧和力量。

要求:

1.主题内容:重点围绕教育和人文等方面的创新探索、经验成果和理性思考等,内容务必为原创。

2.行文篇幅:不求大而全,一般一事一议,文风随和、娓娓道来、篇幅凝练,最好能选配一些合适的图片等,可读性要强,不要写成学术论文或小结报告。字数控制在2000左右(1500—2500)。

3.征稿对象:全区在职和退休的奉贤教育人,以及关心支持奉贤教育发展的各界有识之士。

4.刊发渠道:每周双休日在“奉贤教育官微”刊发,同时在奉贤教育网刊发,并选择部分在《奉贤教育》(综合版、科研版)、《奉贤教育工作简报》上刊发,并积极向各级媒体刊物推荐。一经录用,支付稿酬。适时将汇编成书。

5.投稿邮箱:fxjyhrxy@163.com。请务必在稿件上署上作者姓名、单位、联系方式、作者简介,并发送个人电子照片1张(2M以上)。


往期精彩  自然·活力·和润

要闻 | 凝心聚力 携手奋进——奉贤中学教育集团召开研讨会

要闻 | 奉贤区青少年书画院与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结对签约

要闻 | 区第二期中小幼校(园)长书记专业素养持续提升研修班结业

“2017教育综改背景下的中小学德育创新论坛”将于 12月6日在上海奉贤举行

奉贤教育

微信ID:fengxianjy

  

http://www.fx.edu.sh.cn

长按二维码关注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